工業設計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策略性解決問題的系統性創新活動,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更是驅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品價值、增強產業競爭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制勝利器。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部署,加快推進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賦能中山產業升級,提升內生動力,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全力以赴投身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創新培育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圍繞中山市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持續增強工業設計創新能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領先的全產業鏈工業設計創新服務生態,以設計引領產業發展,促進中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原則
圍繞中山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現狀,精準施策,補齊短板,培育和引進優質工業設計資源,不斷健全產業體系,改善公共服務,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和水平,致力于以設計驅動產品、品牌及產業轉型升級。
(一)產品設計化。加強對工業設計資源整合,強化傳統特色產品與現代元素融合,全面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倡導全產業鏈工業設計理念,豐富產品與服務內涵。
(二)產業聚集化。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環境,著力打造若干集設計、品牌、展示、體驗服務等多功能園區,增強工業設計產業聚集輻射帶動力。
(三)設計產業化。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工業設計產業與制造業協同耦合,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力度,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提高服務型制造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工業設計發展水平、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打造以制造業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工業設計公司(專業機構)為主體,以工業設計產業園、基地為依托,以工業設計協會等服務平臺為支撐的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格局。構建國家、省、市三級工業設計中心體系,爭取在現有基礎上,新增1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新培育建設40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遴選培育一批工業設計示范項目,與中山先進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耦合貫通發展,建成3個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工業設計基地。引進、培育一批工業設計人才和工業設計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工業設計知名品牌。
四、主要任務
(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傳統優勢產業領域,圍繞外觀造型、功能創新、結構優化、節能節材、新材料應用等重點環節開展工業設計創新,推進產品迭代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力,使傳統產品滿足新的營銷模式和新的消費訴求,煥發新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助力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新興產業領域,工業設計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深度融合,開發數字化和智能化產品,引領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檔次。(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推動工業設計向貫穿全產業鏈創新服務發展,推動制造業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探索“設計+科技”“設計+品牌”“設計+文化”等新模式。(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重點行動
(一)引進大型工業設計企業。梳理形成工業設計企業重點招引清單,引進國內外工業設計行業龍頭企業、粵港澳大灣區工業設計行業重點企業落戶我市,在企業投資落地、營運開業、形成服務營收規模等節點分階段予以扶持,通過工業設計大型標桿企業規模化、系統化和產業化服務,整體提升工業設計企業服務我市制造業中小企業研發設計需求的能級和效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投資促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培育工業設計企業做大做強。支持本市工業設計企業(專業機構)植根中山發展,聚焦服務中山制造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專業高效的工業產品設計合作關系。加強工業設計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需求聯系,鼓勵工業設計企業(專業機構)創新合作模式,與制造業企業“聯盟”發展,延伸參與制造全流程協同創新,加快工業設計成果轉化,提升工業產品附加值。促進中山工業設計企業(專業機構)開展跨區域、跨領域協同創新,借助深圳、香港等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的工業設計與文化創意資源匯聚優勢,吸納國際先進工業設計理念和時尚元素,增強工業設計國際接軌能力,提升工業設計服務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促進工業設計中心持續提升發展。持續推動市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以設計創新促進產品創新和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和支持現有省級、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升級發展,爭創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樹立行業標桿,帶動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和支持條件成熟的企業、機構申辦創建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打造我市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工業設計產業服務平臺。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加大工業設計投入,建立工業設計中心,推進產品差異化、個性化,專注細分市場,引領企業實現設計創新驅動新穎化、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發展模式。(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工業設計集聚發展。圍繞工業設計創新鏈,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優質資源,支持建設服務我市產業集群的工業設計產業集聚示范園區,打造工業設計推廣教育、設計產業協同創新、工業設計咨詢服務、工業設計成果展覽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工業設計產業生態系統,引領區域制造業企業通過自主創新設計延伸發展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實施轉型升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鼓勵企業優化配置人才。通過對外大力引進、對內強化培訓,以企業為載體建立健全符合中山產業發展需要的工業設計人才體系,鼓勵和支持制造業企業設置CDO專職工業設計總監為帶頭人的企業工業設計的團隊。推動工業設計工程領域專業技術工作的技術人才申報工程系列工業設計專業職稱評審。(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和體育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工業設計獲獎作品實現產業化。發揮中山制造業優勢,引導工業設計創意實現工業產品創新,吸納和支持經科學評價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海內外優秀工業設計獲獎項目,加快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帶動更多“中山制造”脫穎而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打造“中山設計”品牌。建設和引進一批以品牌設計為核心的工業設計中心,為我市中小企業品牌、包裝、營銷等提供設計服務支持,注重從新產品研發、試制、檢測、定型等設計全過程把控產品質量,強化設計對質量與品牌的促進作用。注重工業設計和嶺南傳統工藝美術融合發展,促進工業設計從產品外觀向產品內涵設計、企業品牌形象策劃延伸。創新舉辦立足中山、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山工業設計賽事活動,塑造“中山工業設計大賽”整體形象。支持開展各類工業設計專題活動,持續提高“中山設計”知名度和影響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促進設計交流合作。鼓勵和支持我市制造業企業、工業設計企業(專業機構)與國內外工業設計高端資源集聚城市,以及歐美、日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工業設計領域加強交流合作。重點把握深圳工業設計、數字創意企業外溢發展,主動與珠江口西岸城市開展合作,加強工業設計資源對接和交流合作,促進中山工業設計產業跨區域、跨領域融合發展。鼓勵企業和設計師參加國內外知名工業設計獎項評選、展會等活動,與境外設計團隊合作研發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和體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引導數字化設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快數字化設計轉型,以產品的快速開發設計與創新作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注重設計、制造、市場等環節的大數據采集、分析、挖掘,延伸開發設計精益生產、精準營銷、精確物流和有效市場信息反饋的服務系統,提升工業設計的專業化和精準化服務能力,滿足客戶個性化定制、多品種小批量的市場需求,以數字化設計全面有效整合設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實現從“設計服務”到“服務設計”,支持建立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依托中山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建立我市工業設計發展溝通協調機制,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統籌推進工業設計工作加快發展。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優勢,以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為主要力量,帶動其他行業的協會商會積極參與到工業設計中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和體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局、市投資促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相關鎮街)
(二)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我市工業設計產業發展,鼓勵各鎮街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支持工業設計發展,形成市鎮街聯動支持機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發展和改革局、各鎮街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
(三)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銀行、金融機構支持工業設計企業發展,增加適合工業設計企業的融資品種,拓展貸款抵(質)押物的范圍,開展無形資產質押和收益權抵(質)押貸款等業務。鼓勵國內外風險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天使基金等機構投資工業設計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企業上市。鼓勵信用擔保機構為擁有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的工業設計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市金融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企業和設計師及時進行專利申請和著作權登記,嚴厲打擊對創意設計、設計品牌的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的侵權行為。強化對企業和設計師知識產權維權行為的激勵,支持企業和設計師采用法律手段維護所屬專利權、著作權,提升知識產權保護的綜合水平。(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